绩溪上金山,亦称上溪山,为黄山山脉之大会山主脉,海拔千余米,万峰拥翠,叠嶂连绵,终年云雾缭绕,溪涧幽壑,流泉飞瀑,鸟唱猿啼,恍如仙境,是著名的绿茶“金山时雨”之主产地。山中有村名“上金山”,又有“石鹤山”者,风水冠绝大会诸山。所以,南朝陈太祖皇帝的曾祖墓陈猛公墓即安葬在此。一个风景姝丽之地,既有名茶,又有名胜,实在值得一探。2012年7月吉日,绩溪县副县长柯宁宁、县政协副主席陈丽云、县检察院检察长陈绍君偕县文广新局毕永生、上庄镇书记胡广义、镇长胡文华、板桥头乡书记周正祥等,披荆斩棘,登山考察。
上金山
据清嘉庆《绩溪县志》记载,刘宋安成太守陈猛墓在八都石鹤山,旧志但云陈太祖祖墓,今有墓碑,名猛。《陈书本纪》云,猛为陈太祖之曾祖,刘宋安成太守也。陈太祖灭梁建陈称帝于公元557年,也即绩溪建梁安县后22年。因为是陈太祖的曾祖墓,所以绩溪民间称其为“天字坟”,意思就是天字第一号坟墓。
那么陈猛墓为何安葬在绩溪的上庄上金山里的石鹤山中呢?当地的余川村和上金山至今留有民间传说(见《余村志》)。当时陈猛被南朝宋兵追杀,逃匿绩溪上金山(旧称上溪山)中避难,后病故于此。其儿、媳搭棚于石鹤山中,以种山卖柴度日。这时候临安城有一个地理先生,发现钱塘江内有一股水特别清澈,浪花雪白,地气隆隆。于是他就沿着这股水往上追溯,入新安江,到练江,涉大源河、常溪河,一直追到常溪河源头石鹤山下,夜晚借宿在陈猛的儿、媳山棚内。
贫苦的陈家儿、媳对地理先生十分热忱,杀鸡招待。但当晚吃的都是鸡头、鸡脚、鸡壳。先生见没有一块好肉,心里不悦。第二天一早即辞行。陈家给先生打了一个饭包作午餐。先生过金山到白地,正是午时,打开饭包一看,鸡腿等好肉全在包内。先生顿生感激之情,赶回石鹤山陈家山棚。主人甚是诧异,问他何以去而复返。先生说,我本风水先生,见钱塘新安之源风水殊异,后必生贵,特地前来探访。今见尔心地善良,待人至诚,所以返回,告诉真相。尔山舍前平坦处是风水宝地,真龙脉也。尔等可将父墓移来安葬,今后定有发迹之日。并又对他们说,今后遇到家猪夜不归栏,你们便可举家随它迁移,猪到哪里停下,你们就在那里安家。一日傍晚,陈家的猪果真不入栏,夫妻二人赶紧收拾行李随猪而行,一直走到三都蜀马。从此,他们就在当地山场搭舍安家。
某日,已怀孕在身的妻子为种山的丈夫送饭,不慎失脚,饭碗打成两半,而其丈夫则打了个喷嚏,裤带断了。于是割了根葛藤做裤带。突然,他们想起先生所言:当你们苦到用碗片吃饭葛藤系腰时,就要转运了。不久,他们生下一子,夫妻俩倾心培养,供儿读书。其子天性聪颖,步入仕途。子又生子,即陈太祖霸先也。陈猛的儿子媳妇死后安葬在三都蜀马,当地称之为“娘娘坟”。
蜀马村
所以,绩溪蜀马陈氏是从上庄的上金山迁去的。这一次上金山之行,蜀马陈氏后裔充当向导,责无旁贷。村长陈国跃和村委陈家贤一马当先,在陡峭的山林荆棘中率先探路,由于年深日久,通往陈猛墓的山道早已堙没,根本就没有路,大家只有顺着山湾,朝着天字坟的方向拼力攀登。因为雨后山陡,滑不可言,爬上去两步,摔下来三步,甚至连后面的人也被带滑下去。大家只好手脚并用,匍匐而上,因此摔破手脚脸面,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大约一个半小时以后,我们终于来到了陈猛墓所在。环视左右,此地果然好风水。墓后来龙沉雄厚实,奔涌而至;朱雀众山拱卫,如鹤翼然;朝山案山远近舒张,平缓而来,列于座前;明堂宽大,形如砚池;苍松翠竹,环护四周,如兵列阵,风送涛声于万山丛中,撼人心魄。
县文广新局文物局副局长余林丽女士,拿出工具,丈量了陈猛墓的面积:墓园长26米,宽14.7米,占地面积382平方米;墓碑高1米,宽0.39米,厚12厘米;墓碑基长66厘米,高40厘米;主墓长15米,宽5.2米,占地面积78平方米;主墓与墓园高低落差3米;墓碑阴刻“陈猛公墓”四字,碑及文字皆已生长绿苔。墓碑处和墓中心有两个盗洞,墓中心的盗洞有近二米深,圆形,直径约为40厘米,目视可见墓砖;墓碑处的盗洞已为土砾所填满,但松软人不能踩,口径大约也在40厘米左右。
陈猛墓
据蜀马《陈氏宗谱》记载,此墓历史上曾经被盗,但语焉不详。今以实情观之,与蜀马《陈氏宗谱》所记相吻合。文物专家认为,此墓当于清代光绪以前即被盗掉。现在墓内情形如何,不可得知。综合陈氏族谱记载和现场考证,可以认为石鹤山天字坟就是陈猛之墓。由于时代久远,又遭盗墓;山路荒圮,无人祭祀。如再耽搁,恐怕毁于一旦。因此亟需引起重视,给予保护。在场的陈氏后人和上庄镇、板桥头乡与县文物部门领导表示要尽快采取措施给予保护。我们也希望天下陈氏宗亲见到此文后,感同身受,彜伦孝续,为修缮陈氏祖坟出力。
离开石鹤山陈氏祖坟后,我们又来到了上金山汪裕泰茶场旧地。这是位于上金山村后海拔700公尺以上的一片野生茶园,面积大约七八百亩山场,在原始山林的云雾笼罩下,一簇簇浓绿欲滴的野茶棵,披雨戴云,蓬蓬勃勃。有些老的野茶棵,干曲枝虬,与老林为伍,使你认不出来是茶还是树。山溪边,悬崖下,到处有它们的身影。山上的野花、云雾水汽,都被野茶吸收了,所以叫日精月华。这才是真正的野山茶呀。看那叶片,茸茸的,厚厚的,绿的能够拧下来呢。怪不得当年汪裕泰茶庄和胡适的父亲都靠卖这个野茶爆得大名。
民国期间,茶叶大王汪裕泰在上海几乎成为徽州茶叶的代名词。汪裕泰茶庄,始创于清咸丰年间,创始人为上庄镇余村人,著名徽商汪立政先生。“前世不修,生在徽州。十三四岁,往外一丢。”清道光十九年(1839年),年仅十二岁的汪立政走出家门,随族人赴开发不久的上海滩从艺学商。咸丰元年(1851年)始做茶叶小本生意。后在四马路即今福州路自开汪裕泰茶庄。因其经营的金山时雨等本地茶质量优良,又诚实守信,生意迅速发达。1915年汪裕泰茶庄产品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,获奖产品为其精制的“金山时雨”贡茶。其后经祖孙三代120年的努力,先后在上海、 杭州、苏州等地创办茶庄、茶行、茶栈20余爿,其中上海的汪裕泰茶庄最为著名,共有七家分号。直至今日,汪裕泰仍然还是上海茶叶界的一块金字招牌。
上海汪裕泰茶庄
抚今追昔,当我们在这千米高峰上看到昔日裕泰茶园的老茶树,依然蓬勃旺盛时,不禁感慨万端。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留旧时茶。在上海留下“茶叶大王”美名,在杭州留下“汪庄”的徽商巨贾,早已作古,只留下一段绩溪茶商的创业佳话,流传至今。上庄镇余村今已建起了包括汪裕泰在内的文化中心,展呈大量的茶叶大王汪裕泰创业史。余村上金山人士叶建飞和黄浩明先生等,一意承继先人遗志,光大家乡茶业,在裕泰茶场旧址,回复重光,扩大规模,建起来新的裕泰茶场,名扬四海的“金山时雨”茶已经重振昔日辉煌。在裕泰茶场旧址上建起来的山舍,袅袅炊烟和着高山云岚,在鸡鸣狗吠中,别样的和谐氤氲。
摘自宣城历史文化研究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ohu.com/a/163989251_99949262
(作者系绩溪县徽文化研究会会长,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)